哲学史

哲学史  >  中国哲学家  >  正文

地位

        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巨擘,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大儒,也是第一个描绘出帝国架构的儒者,尤锐称赞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理论家,冯友兰和德效骞都把荀子与亚理斯多德相比,认为荀子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与亚理斯多德之于西方思想史相似。有关荀子在儒门的地位,看法不一。《荀子》一书从没有被视为儒家经典。有的认为他是旷世钜儒,在儒学发展史上有枢纽地位;有的批评他是孔门异端,法家先驱,背叛了儒家精神,走入法家的歧途。在汉代,荀子被尊奉为儒者典范,地位略低于孟子,但仍有并驾齐驱之势。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孟、荀二人合传,视二人为孔子以来之两大儒者,不分高下。到中唐,荀子地位不如孟子终于定案,韩愈的道统系谱,只有孟子而没有荀子,他认为荀子“大醇而小疵”,但仍不失为圣人之徒。1084年,宋神宗下令孟子可以“配享”孔庙,荀子、扬雄及韩愈三人则从祀孔庙;孟子封“邹国公”,而荀子只封“兰陵伯”。

        宋代以后荀子地位更低,受程朱理学严厉批评。宋明理学尊奉孟子之“纯”,而批评荀子“驳杂”和倾向法家。荀子的思想常拿来与孟子比较,荀子不同之处,通常被视为异端或非正统。理学主张性善论,不少儒者如程颐、胡瑗、黄百家都批评荀子的性恶说,程颐认为圣人之道失传于荀子,“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朱熹更几乎否认荀子是儒家,指责“荀卿全是申、韩”。自南宋后期起,儒者开始提出废除荀子从祀孔庙,如熊鉌、宋濂、胡居仁等。荀子地位也因其弟子李斯焚书而受连累,唐代陆龟蒙、宋代苏轼都因李斯而怪责荀子。1530年,荀子终于罢祀于孔庙。明末及清代,一些反理学的学者比较欣赏荀子。明代归有光、李贽都重视荀子,清代考据学兴起,重视礼学,荀子传经有功,地位得以提升,如汪中、凌廷堪都赞扬荀子;严可均和姚谌建议荀子重新从祀孔庙,指出六经传世乃荀子之功。

        清末学风大变,维新派多抨击荀子,梁启超、谭嗣同都把二千年来的专制君权归咎于荀子,谭嗣同批评荀子创立君主专制之说,背叛了孔子。民国时荀子地位更低,在反传统运动中,荀子备受吴虞等人抨击,一些知识分子把荀子视作权威主义的代表。1949年后,荀子却因为思想与唯物主义相近,倍受重视,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前后。文革“批孔扬秦”,荀子因弟子韩非、李斯而受到赞扬。在20世纪学术界,有学者赞扬荀子有科学思想、逻辑思想,也有学者批评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尊严的否定”,而其“天人之分”则被看做“缺乏道德形上论”的证据;港、台新儒家多批评和反对荀子,断言荀子不是儒者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