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明代哲学

【李存山】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

阅读全文

【盛珂】“虚体不变而妙应随缘”

    自王阳明揭示致良知之教,良知就成为明代以降儒学之核心问题。阳明后学之间更是围绕着良知展开了详尽的讨论。对于阳明学来说,可能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良知如何“先天的”具有道德意义,或者说,良知究竟如何......

阅读全文

【胡伟希】原象:形而上学思维如何可能

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一枝,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的传统,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对于哲学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方式。20世纪初以降,随着西学东渐,包括“中国哲学”这一名词在内,从概念、框架到推演方式、理论表述,中国哲学的......

阅读全文

【张学智】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摘要]王阳明的致良知,注重“致”字的双向功能。阳明的良知,是时时德性知性结合,时时心理为一。良知是个动态之物,它合增长知识、磨砺德行为一。每一个致良知的行为,都会有这两个方面的收获:知性的明敏和德行......

阅读全文

【韩星】陈白沙道论的实质及其特点

陈白沙,即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后学称白沙先生。他是我国十五世纪即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是有明一代第一个提出了自己哲学思想——道论思想的重要人物。本文就其道论思想作一些初步阐释,......

阅读全文

【张学智】论王夫之的“占学一理”

一王夫之的易学观中,占学一理,即占以示学是重要方面,这个方面代表了他对《周易》的性质,《周易》在人的精神修养方面的作用,以及占筮体例等问题的根本理解。王夫之认为,《易》本为卜筮而创制,此不待言,此点易......

阅读全文

【杨海文】阳明“四句教”出处辑考

肇始于嘉靖六年丁亥(1527)的四句教,在阳明学史上意义重大,但又备受争议。梁启超(1873—1929)说过:“此是王门一大公案,所谓四有句四无句之教也。后此王学流派纷争,皆导源于此。”[1](P3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