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外国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正文

【王晓朝】拉丁语词esse的语境化处理——西塞罗《图斯库兰讨论集》第1卷第6-7章解读

哲学文本的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了译者选用或创造什么样的译名。因此,翻译哲学文本,必须对原文的语词作语境化或情景化的处理。笔者近来在翻译西塞罗著作时,读到一段有趣的文字(《图斯库兰讨论集》第1卷第6-7章),可以用作上述观点的典型例证。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哲学家。他通晓希腊语,但用拉丁语写作。拉丁语中有一个词义相当于希腊语eimi的动词esse。它是一个常用词和多义词,其含义为“是”、“有”、“存在”、“处在”等等[1](P93)。它和希腊文eimi一样,也有许多变化形式。西塞罗可以用esse的各种变化形式来对译希腊语eimi的各种变化形式。然而,还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鉴别它的词义。esse的现在时直陈式为:sum(我是)、es(你是)、est(他是)、sumus(我们是)、estis(你们是)、sunt(他们是)[1](P94)。它的现在时虚拟式为:sim(我是)、sis(你是)、sit(他是)、simus(我们是)、sitis(你们是)、sint(他们是)[1](P265),它的现在时不定式也是esse[1](P93)

《图斯库兰讨论集》是西塞罗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公元前45年。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最后由对话演变为长篇的阐述和论证。两位对话人以字母MA来代表,但具体指代何人不确定。学者一般认为M表示Magister(教师),A表示Auditor(听讲者)。全文共分5卷,第一卷的主题是如何解除对死亡的恐惧。

讨论开始以后一名听众说:“我认为死亡是一种恶。”老师追问:“对死者而言,还是对要死者而言?”听众说:“对二者而言。”老师推论:“由于死亡是一种恶,所以它是不幸。”听众表示同意。老师进一步推论:“任何已经出生的人和将要出生的人,不仅是不幸的,而且永远不幸。……我们还可从中必然地推出,那些几百年以前死去的人也是不幸的,或者说,任何曾经出生的人都是不幸的。”听众继续表示同意。老师提到希腊神话中关于冥府审判的故事,然后,对听众说:“你担心的可能就是这些事,所以你把死亡视为无法终结的恶。”(《图斯库兰讨论集》第1卷,第5章)接下去就是我们要逐句分析的两章文字。

我们用[]表示在译成中文时没有或不必译出的拉丁词esse及其各种变形,用()表示译出的拉丁词esse及其各种变形。每句译文下面是笔者的解析。

A:你以为我会如此疯狂,乃至于[esse]相信这样的故事?

本句原文中出现了拉丁词esse,作系动词“是”解,与后续的credam结合,表示“相信”,此处的esse在中文中不必译出。

M:你不相信它们是真的?

本句没有出现esse。由于动词credis有“相信……为真”的意思,所以,译成中文反而加上了“是”字。

A:当然不相信。

本句没有出现esse

M:我向你保证,你这样说真的很不幸。

本句没有出现esse

……

M:因为我[esse]能非常有力地反驳这些故事。

本句出现esse,但与possem结合,意思是“是有能力的”,亦即“能”,译成中文时esse不必译出。

A:有谁做不到这一点?要证明这些诗人和画家的妖魔鬼怪是(est)虚假的臆造有什么困难?

本句出现esse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est,在句中为系动词,故译为“是”。

M:但是有许多哲学家的著作[sunt]充满了对这一类故事的批判。

本句出现esse的现在时直陈式第三人称复数形式sunt,起系动词作用,但译成中文时不必译出。

A:他们肯定无事可做,因为有谁[est]那么愚蠢,竟然会受这些事物的影响?

本句出现esse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est,在句中为系动词,但译成中文时不必译出,译了反而累赘。

M:要是不幸的人不在(non sunt)冥府里,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人在(ne sunt)冥府里了。

本句出现esse的现在时直陈式第三人称复数形式suntnonne是否定词,但这里的意思显然是“在”,而不是系动词“是”。冥府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可能或不可以用系动词“是”来联结。

……

M:那么被你说成是不幸的人在(sunt)什么地方呢,或者说他们的住处(locum)在哪里?如果他们存在(sunt),那么他们必定在(esse)某个地方。

本段多处出现esse的现在时直陈式第三人称复数形式sunt和原形esse。这些拉丁词均与表方位、地点的词相连,它们的意思必定是“在”,而不是系动词“是”。本段第二句的英译文可作参考:For if they exist they must be somewhere.可以说,在这句话中,existbe同义,可以相互替换。

A:咳!我假定他们不在(nusquam esse)任何地方。

本句中的esse也是“在”的意思。

M:所以你假定他们根本不存在(neesse)

本句中的esse也是“在”的意思。英译文把动词译为名词,意思还是“存在”:Therefore you suppose they have no existence either.可作参考。

A:就像你说的那样,没错,我还假定他们之所以不幸,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存在(nulli sint)

本句中的sint也是“在”的意思,加上否定词,表示他们不存在。

M:你肯定一个被你否认其存在(esse)的在者(esse)。你的理智[est]到哪里去了?一旦说某个不存在的在者(esse)是不幸的,你也就肯定了他的存在(esse)

本句中出现的est是系动词,英文译成is,而其他四处esse均为实义动词。整句英文译成:You are affirm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being whose existence you deny. Where have your wits gone? Once say a being who does not exist is miserable and you affirm his existence.

A:我不会[non sum]迟钝到说这种话。本句中的sum是系动词“是”,但在译成中文时转译为“会”。

M:那么你是怎么说的?本句没有出现esse。全句英译为:What do you say then?中文翻译可添加是字。

A:我以马库斯·克拉苏为例,由于死亡而失去了高贵幸福的他是(esse)不幸的,而格奈乌斯·庞培之所以不幸,是(sit)因为他的名望被剥夺,简言之,所有不再能见到阳光的人都是不幸的。

本句中的essesit都是系动词。其他几处系动词在拉丁原文中均省略。

M:你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因为如果他们是(sunt)不幸的,那么他们必须存在(sint);而你刚才说已经死去的人不存在(non sunt)。如果他们不存在(non esse),他们就不能是(ne sunt)任何东西。因此他们也不能是(ne sunt)不幸的。

本句中的suntessesint有些是系动词“是”,有些是实义动词“在”,如果全部作“是”解,那就不通了。

A:我也许还没有表达我的意思。我想,当一个人曾经存在的时候,不存在(non esse)这个事实就是彻底的不幸。

本句中的esse是实义动词“在”。

M:你在说什么?比从不存在(nondum sunt)还要不幸吗?由此可以推论,那些还没有出生的人现在是(sunt)不幸的,因为他们不存在(non sunt),而我们,如果我们死后不幸,那么我们在出生之前就不幸。我的有关我的出生的先前的记忆没有告诉我说我是(sum)不幸的;如果你的记性比我好,我想知道在你的记忆中你[es]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本节中sunt出现三次,第一处是“在”的意思,第二处是系动词“是”的意思,第三处是“在”的意思。只要联系上文来看,不会把“在”误解为系动词“是”。Sum(我是)在句中是系动词,es(你是)在句中也是系动词,只是译成中文时不一定要译出来。

A:你在开玩笑,就好像我的立场不是(non sint)那些已经死了的人不幸,而是那些还没有出生的人是(sint)不幸的。

本句中的sint都是系动词“是”。

M:那么你说他们存在(esse)

本句中的esse是实义动词“在”。

A:不。我说他们是(esse)不幸的,因为他们存在过以后不再存在(non sint)

本句中的esse是系动词“是”,句中的sint是实义动词“在”。

M:你看不出你的陈述自相矛盾吗?说某个不存在(non sit)的在者不仅是不幸的,而且是(esse)某种东西,还有什么说法能比这种说法更矛盾?当你走出卡佩那城堡,看到卡拉提努、西庇阿、塞维留斯、麦特鲁斯们的坟墓时,你认为他们不幸吗?

在这位教师心中,“在”是“是”的基础,说“在者不在”是自相矛盾,说不存在的在者是X更是荒谬。

A:你在强迫我进行语词之争,所以我从现在开始不像前面那样说他们是(esse)不幸的,而只说“不幸”,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存在(non sint)

句中出现的esse是系动词“是”,句中出现的sint是实义动词“在”。这位听众屈服了,不再说“他们是不幸的”,而只说“他们不幸”。他避免自相矛盾的办法是去掉会产生歧义的系动词esse,而只说主词和谓词。

……

M:你的意思好像是,在这种命题中表述的任何事物不一定是(non sit)要么“是”(esse),要么“不是”(non esse)。作为入门的第一步,你没有花大力气学习逻辑吧?这是(es)一门基础课。每一个命题——眼下我突然想要用axioma这个词,如果我能找到更好的,那么晚些时候我会用另外的词——都是(est)一个真的或假的陈述;因此当你说“马库斯·克拉苏不幸”或者“马库斯·克拉苏是不幸的”,我们就能确定这个陈述是(est)真的还是(sit)假的,否则你就什么也没说。

这位教师不同意这位听众的处理方式。他指出,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要么是,要么不是,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A:好吧!我现在假定已经[sint]死去的人不是(non esse)不幸的,因为你强迫我承认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人(non essent)不能是(ne esse)不幸的。但这又怎样?我们这些活人就不是(nonne sumus)不幸的吗,因为我们不得不死?当日子一天天过去[esse],我们不得不想到我们在某一刻将要死去时,活着(esse)又有(sit)什么可以令人满意的呢?

根据这位教师的提示,这位听众接受了教师的观点,重申“在”是“是”的前提,不在就不能“是”或“不是”。但他进一步质疑:在者能否“不是”?

读完上面这些文字,让我们做一个小结。在西塞罗的这两章文字中,esse及其各种变化形式大量出现。辨别一下它的词义,主要有:(1)系动词“是”,后面跟形容词或不跟形容词;(2)实义动词“在”;(3)其他意思。要鉴别esse及其变化形式到底是“是”还是“在”,有一个明确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与表时间和空间的词相连。这位教师的观点是:“在”是“是”的前提,肯定了“在”才能进一步表述在者是什么,而在“不在”的前提下表述“不在者”是什么则会带来自相矛盾。如果不加区别地将esse统统译成“是”,“在”“是”无别,我们又如何表达这层意思?

中国哲学界关于being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在这场争论中,译名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上面的实例表明,在拉丁语使用者还没有使用其他语词(如exsisto,等于existo,词义相当于英文exist)来翻译希腊语eimi的“存在”含义之前,他们的主要方式是用esse的各种变化形式来对译希腊语eimi。面对这样的拉丁文本,在具体语境中鉴别esse及其变化形式到底是系动词“是”,还是实义动词“在”的任务仍然存在。在esse的译名问题上主张“一是到底”或“一在到底”都是不可能的;如果强行这样做,只会混淆esse的词义,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唯有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esse的具体含义,方能选择正确的译名,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表达。

【参考文献】

[1] 肖原.拉丁语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87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