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外国哲学  >  世界各地其他哲学  >  正文

【姜永仁】论佛教与缅甸现代化进程

缅甸传统文化的内容很丰富, 包括小乘佛教文化、婆罗门教与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国儒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缅甸本土神祗崇拜文化等各种文化, 经过长期的碰撞与融合, 最后形成了以小乘佛教文化为主体的缅甸传统文化。1988 9 月以来, 缅甸军政府宣布对外开放, 吸引外资, 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以求实现现代化。那么, 缅甸以佛教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缅甸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是促进缅甸的现代化进程, 还是阻碍缅甸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具体的探讨和论述。

一、从当代缅甸的发展形势看佛教与缅甸现代化发展进程

1948 1 4 , 缅甸人民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赶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开始了恢复和建设新缅甸的工作。随着独立的到来, 在殖民统治时期各种宗教文化共存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宗教分歧开始加大, 构成了对缅甸恢复建设的威胁。如何调整政府与各派宗教之间的关系, 如何解决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分歧与矛盾,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是新生的缅甸政权必须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棘手的问题, 因为它是关系到缅甸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缅甸领导人历来都把佛教看作是使政府合法化的一种工具, 用以支持某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从1948 年至1962 , 是吴努政府执政时期。在这一时期, 吴努本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许多人甚至称吴努为“僧侣政治家”, 并且认为他是未来的释加牟尼。①吴努强调国家是宗教事务的领导者, 强调“正如在政治方面一样, 在宗教方面也需要领袖指导人民, 以免人民犯错误。”他明白地宣称自己对宗教的依赖。他说:“至于我, 越是遇到困难, 就越是信赖宗教。除了佛、法、僧, 我无所依靠。通过这种依靠, 我希望我的反对者们对我心怀的仇恨和怨恨能够消失。”吴努执政以后, 成立了宗教部, 国会通过宪法允许设立宗教考试制度,允许成立巴利文大学, 召开第六次佛教结集大会, 把僧侣吸收到政府内阁中来, 在仰光修建了世界和平塔和人造佛窟, 竭尽全力使佛教成为国家宗教, 希望在社会生活中恢复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衰落了的佛教的地位, 并以此来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生政权。在50 年代初期,吴努政府制定了“国家繁荣计划”, 这个计划规模庞大, 如果计划能够实现, 缅甸的每一个人将拥有一座房子、一辆汽车, 工资将从70 美元增加到200 美元。为了实现这个庞大的发展计划, 吴努利用佛教来争取公众的支持。吴努极力宣传支持这项计划就可以获得功德, 于是, 这项计划得到了缅甸人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但可惜的是, 这项计划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 大米价格的大幅下跌, 内乱以及管理上的混乱, 最后宣告失败。吴努认为, 促使佛教发展将使国家统一, 而不会导致人民分裂。1961 8 26 , 吴努宣布佛教为缅甸的国教, 并在宪法上写道:“佛教是缅甸联邦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 定为国教。”但是, 这一举动受到了信仰其他宗教的少数民族的反对, 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反对, 甚至发生了暴力冲突, 造成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1962 ,奈温通过政变上台以后, 为了平息民愤, 立刻取消了佛教为缅甸国教的决定, 同时还取消了吴努执政时期给予僧侣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待遇。缓解了佛教与其它宗教, 尤其是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分歧与矛盾, 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

奈温执政期间, 对佛教执行了一条强硬的政策, 使宗教与政治分离, 僧侣不得参加缅甸的政治活动。在奈温将军领导下, 缅甸政府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对内把一切私人企业收归国有, 执行中央计划经济。这些政策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致使生产下降, 人民生活贫困不堪,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甚至停滞不满。1988 3 , 缅甸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活动, 人民强烈要求扩大民主, 对外开放, 发展经济, 改善生活。仰光的大学生走在运动的前列, 缅甸僧侣出于对物质生活的不满站到了广大人民一边, 积极参与了这场大规模的示威活动。由于僧侣和缅甸各阶层人民的积极参加, 示威活动扩大到全国, 终于迫使奈温将军下台, 执政的纲领党被迫解散, 政府垮台。1988 9 17 , 以苏貌为首的军队以武力镇压了群众运动, 夺取了政权, 成立了军政府。军政府上台以后, 迫于压力,宣布对外开放, 对内实行私有化政策, 加大力度搞经济建设, 以求改善人民的生活。缅甸广大僧侣积极参加群众运动, 迫使奈温下台, 逼迫军政府改弦易辙, 可以说佛教在推动和促进缅甸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军政府上台以后, 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在缅甸外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毒品、民主为借口, 对缅甸实行政治封锁和经济制裁, 不允许缅甸领导人访问西方国家, 也不允许西方国家领导人访问缅甸, 禁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银行给缅甸贷款, 甚至不允许西方国家人民到缅甸旅游。在国内, 以昂山素季为首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等反对派力量, 企图推翻军人统治, 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政权。国内各少数民族武装与军政府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军政府面临着巩固政权、巩固联邦团结、稳定国内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迫切任务。由于僧侣们参与要求民主的活动, 军政府与佛教僧侣的关系越来越紧张。1990 8 8 , 曼德勒市僧侣与警察发生冲突, 使得军政府与佛教界的矛盾白热化。同年10 , 军政府连续发布第6、第7 号令, 强烈指责一些僧侣参与群众运动, 从事一些与佛门毫不相关的反对政府、破坏国家团结的事。10 31 , 军政府突然派军队搜查了曼德勒150 多座寺庙, 逮捕了一些闹事的和尚, 用武力制止僧侣参加群众闹事。同时, 军政府加强对僧侣的清理和整顿工作, 明确佛教与政府、僧侣与政治的关系, 规定僧侣不能参与政党活动, 强调僧侣的佛法威力只有与政府的政权威力结合起来, 才能使佛教得到发展与巩固。此外, 缅甸军政府还加强了对缅甸僧侣的管理, 成立了宗教事物部, 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僧侣代表大会, 明确承认现存缅甸佛教的9 个流派, 通过上述活动使绝大多数缅甸僧侣就范。接着, 军政府又对佛教僧侣采取了一些措施。利用佛教巩固统治地位, 加强民族团结, 增加全体人民的凝聚力, 缓解军政府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军政府颁布了《僧侣组织法》,利用广播电台、出版机构等宣传佛教文化, 弘扬佛教。军政府领导人带头从事佛教活动, 巡游全国, 到处礼佛, 维修佛塔寺庙, 给大法师更加优惠的待遇, 征求大法师对执政的意见,对大法师表示尊重, 设各级僧侣荣誉头衔和称号, 提高僧侣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此外,1994 4 月至6 , 1996 12 月至1997 2 , 缅甸军政府还先后2 次将中国的佛牙迎奉到缅甸, 在缅甸首都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等地巡礼, 供缅甸人民瞻仰朝拜, 同时还仿照中国佛牙做了两颗佛牙, 供奉在仰光新建的佛牙塔内, 上述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缅甸人民的宗教热情, 缓解和改善了军政府与佛教僧侣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军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另一方面, 缅甸军政府在边境地区投入大量资金修路、架桥、建设卫生所, 同时修建佛塔寺庙, 弘扬佛法, 恢复寺庙教育,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教育和宗教信仰条件, 呼吁少数民族武装同政府签订了协议, 停止互相攻击。从1996 年开始, 缅甸军政府已经先后同19 股反政府军中的18 股签订了和平协议。缅甸军政府在短短的几年中, 利用宗教手段、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 在国内实现了自1948 年以来一直困挠着缅甸历届政府的国内和平问题, 增加了缅甸人民的凝聚力, 加强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团结, 使缅甸政局得到了巩固, 为缅甸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在巩固联邦团结, 防止民族分裂, 推动缅甸现代化进程中, 佛教又一次成为缅甸政府利用的工具。

军政府上台以后, 作为对正规教育的一种补充, 在全国恢复了寺庙教育制度, 规定全国每个镇区必须恢复5 座寺庙学校。据统计, 截止到1995 , 缅甸已经建立了1495 座寺庙学校, 在校学生人数为6841 人。②寺庙教育为那些因家庭生活困难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提供了就学的机会, 从一个侧面为缅甸的现代化培养了有文化的人才, 有助于提高缅甸人的素质, 有助于缅甸的现代化进程。

1988 年到1992 , 是军政府巩固政权、防止民族分裂、恢复生产秩序阶段。从1993年到1996 年是发展生产, 与少数民族武装谈判, 取得稳定的政治局面,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阶段。从1997 年起, 是缅甸军政府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开始大踏步搞现代化的阶段。佛教在军政府上台以后, 在巩固政权、加强民族团结、创造一个和平的政治局面、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 在一些方面又严重阻碍着缅甸现代化的步伐。

首先, 佛教教义上说,“世间一切皆苦, 一切皆空”、“痛苦是欲望引起的……必须根绝欲望”、“人的最终目标是结束痛苦和获得涅 ”。佛教还宣扬“宿命论”, 宣扬现世是前世的结果, 前世的恶行决定了现世的生活。缅甸人由于长期受到上述佛教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思想保守, 因循守旧, 循规蹈矩, 对技术革新和新生事物表现出冷漠态度, 对现代化建设关心不够。对佛事的热情超过其它事情, 他们认为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今世而是为了来世。缅甸军政府要实现现代化, 就必须对外开放, 不仅要吸引外资, 还要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使之适应缅甸社会的变化和生产力的进步。但是, 缅甸军政府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却采取了拒绝外来文化、自我封闭的文化政策。他们很少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 严格禁止西方一切文化传入缅甸, 硬性规定缅甸人民的服饰标准和发型, 甚至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明令禁止缅甸人民上网, 如发现有上网者要根据法律投入监狱。当1996 7 月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以后, 他们甚至认为多亏缅甸经济发展慢了, 不然也同亚洲其它国家一样卷入到亚洲金融危机当中。

佛教讲究“业报”, 讲究“因果轮回”, 宣扬“自力解脱”, 而解脱的最好办法就是广做善事, 多积功德。在缅甸人的心目中, 积德最好的办法是捐钱修建佛塔、给孩子剃度和供养僧侣。从古至今, 缅甸人热中于建设佛塔。他们认为佛塔是释迦牟尼的化身, 是释迦牟尼的代表, 拜佛塔就是拜释迦牟尼。因此, 缅甸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捐钱建佛塔以积功德,不然就死不瞑目。所以, 许多缅甸人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最后临死时把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捐出来建设一座佛塔。现代缅甸人在建设佛塔时把最好的建筑材料和最好的建筑水平都用于佛塔的建设。所以, 佛塔不但越建越多, 而且建筑水平越来越高, 佛塔也越来越辉煌。著名的仰光大金塔上竟贴有7 吨重的黄金, 4000 多颗钻石, 最大的钻石重7 拉。据报道,1988 年至1991 , 缅甸用于维修和新建佛塔的费用为5556 万缅元, 约合926 万美元。1991年至1995 , 缅甸用于维修和新建佛塔的费用为41382 亿缅元, 约合0173 亿美元。总计从1988 9 月军政府上台至1995 , 花在佛塔上的费用为0182 亿美元。③这个数目大抵相当于缅甸当前的黄金和外汇储备额。

缅甸人的佛教活动名目繁多, 规模大。缅甸一年当中, 传统节日多, 佛教节日更多。在大约24 个传统节日当中, 绝大多数与佛教有关。缅甸人民为了过这些佛教节日所花的时间和金钱简直无法计算。每到节假日或休息日, 缅甸人不分男女老幼都习惯到佛塔去拜佛, 到寺庙去聆听大法师讲经布道。缅甸现在大约有僧侣30 多万, 尼姑2 万多, 他们全靠缅甸人民来养活, 过着远远高于一般缅甸人的生活。据估计, 缅甸的一个僧侣每年需要100 150个农民养活。

在缅甸佛教与基督教、印度教或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关系方面, 当缅甸受到外族侵略的时候, 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命运把各种宗教联系在一起, 共同的大目标使它们团结起来, 暂时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但是, 到了和平时期, 这种分歧和矛盾又显露出来。由于各种原因, 这些宗教的教徒不断地发生矛盾和纠纷, 尤其是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息过。1938 , 由于《神庙》小说事件引发了佛教与穆斯林教徒之间的暴力冲突,结果造成大批穆斯林教徒和佛教徒死伤, 113 座清真寺在冲突中被毁, 并导致巴莫内阁倒台。1961 , 吴努政府宣布佛教为国教, 引起穆斯林教徒的强烈不满, 10 , 一些佛教徒占领了仰光的清真寺, 煽动反穆斯林运动, 引发了多起暴力冲突。1988 9 月军政府上台以后, 又连续不断地爆发了佛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间的冲突。最大的一次是1997 3 月在曼德勒发生的暴力冲突, 1 位僧侣和3 名穆斯林在冲突中伤生, 2 座清真寺被毁, 11 条街道遭到破坏。冲突从曼德勒一直波及到仰光、毛淡棉、勃生、实兑、卑谬、彬文那和东吁等缅甸主要的城市。佛教与其它教派的冲突在缅甸现代化的进程中变成了破坏局势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而影响缅甸现代化的进程。

二、佛教与缅甸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关系

缅甸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元法回避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影响, 由于宗教(包括佛教)自身的两面性, 佛教对缅甸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佛教对缅甸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1) 佛教有助于社会的统一, 有助于民族的团结, 有助于创造一个稳定的政局。进而有利于对外开放, 有利于吸引外资, 有利于经济建设。

(2) 佛教寺庙学校无论在缅甸古代封建王朝时代还是在当代, 在普及文化, 提高识字率, 加强缅甸人的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缅甸, 寺庙教育为救助失学儿童, 为消除文盲, 提高缅甸的劳动力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佛教是缅甸人民判断是非和道德的统一的标准, 规范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 指导缅甸人的价值取向, 佛教传统的保守性使得社会处于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 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在缅甸社会, 人们以佛教业报为中心, 以功德和善业为目标, 把对彼岸的追求具体化, 把佛教的教义和目标同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从善积德, 乐于助人的社会风气, 这对于对外开放很有好处。

佛教对于缅甸现代化进程的不利影响是:

(1) 佛教使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保守状态, 使社会处于一种惰性状态之中, 它把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引向一个封闭的与科学和现代化脱节的区域, 使得缅甸人民把他们的注意力和热情主要集中在听经守戒和布施等佛事上, 集中在建佛塔和做善事上, 集中在积德超度上, 结果形成了大多数百姓对现实态度冷漠, 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变化反映冷淡。而这种保守思想反映在缅甸政府工作上, 则表现为处处小心谨慎, 因循守旧。思想保守是缅甸人民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只有解放思想, 缅甸的现代化步伐才能加快。(2) 建造大量的佛塔寺庙, 把宝贵的资金用在佛教事业上, 而不用于现代化建设, 不用于生产性项目, 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对缅甸的现代化进程起了阻碍和延缓的作用。

(3) 佛教与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发生。这种宗教冲突经常演变成民族冲突, 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破坏力很大, 对改革开放极为不利。

综上所述, 从整体上看, 在缅甸, 佛教与现代化进程是一种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关系。缅甸领导人利用佛教统一缅甸人民的思想, 稳定政局, 巩固政权, 提高人民的凝聚力, 加强民族团结,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经济; 佛教则依靠缅甸领导人求得生存与发展。佛教的某些教义和传统对缅甸的现代化有着明显的阻碍作用, 但如果处理得好, 可以使佛教为现代化服务, 如果处理得不好, 则对现代化进程起阻碍作用。所以, 佛教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是可以加以引导和利用的, 佛教没有理由成为缅甸现代化进程的障碍。

【注释】
[1]王志远《宗教与东南亚现代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5 , 206 页。
[2]缅甸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兴邦建国》(第二册) , 缅甸印刷与图书出版企业, 1995 , 306 页。
[3]缅甸恢复法律与秩序委员会《兴邦建国》(第二册) , 缅甸印刷与图书出版企业, 1995 , 303 304 页。
【主要参考资料】
[1]王志远《宗教与东南亚现代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5 年。
[2]宋立道《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年。
[3]张立文等《传说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4]赵锦元等《东南亚宗教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5]潘显一等《宗教与文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6]贺圣达《缅甸史》, 人民出版社, 1992 年。[7]貌丁昂《缅甸史》, 云南东南亚研究所译, 1983 年。

(原载《东南亚》2001年第3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