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学者访谈  >  学者访谈  >  正文

十年哲学的回顾与展望——访高清海教授

邹广文

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今天,当代中国哲学风风雨雨地走过了十年历程。如何评估这十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水平及预示今后的发展前景,为此,笔者于19881130在南开大学采访了著名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哲学系主任高清海教授。

问:高先生,当代中国十年哲学变革,您能否就其总体状况谈谈您的估价?

答: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的变革必然要向哲学提出新课题,引起哲学观念的变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哲学的十年发展,我以为大体走过了三个步阶。第一个步阶是拨乱反正,重点在于清除左倾思想的影响,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本来面目。这一阶段是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展开的,通过这种讨论,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开始了哲学的建设阶段。第二个步阶是对哲学理论的全面反思。它包括重新估价我们现行的哲学原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等内容。与这种反思相关联,我们吸收和借鉴了现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开拓了视野,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就,如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问题的讨论,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等,都体现了我们的哲学思考比以前更自觉了。第三个步阶是近三年来哲学对时代精神的关注,即着眼于从现时代进一步推进哲学理论的发展。此阶段人们讨论了哲学高层次的各种理论问题,如关于哲学的功能、性质、对象和体系问题等,学者们虽然各有所据,然而主要的都是要反映时代精神,关注于我们时代的课题。

问:由此看来,我国哲学理论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怎样评价当前我国哲学理论的现状呢?

答:宏观讲我们的哲学研究的确取得很大成绩,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从目前现状看,我认为我们拥有三种哲学:第一种是“讲坛哲学”。它的主要职能是传授多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这种哲学基本上没有超出艾思奇的哲学体系。历史前进了,时代变化了,而“讲坛哲学”本身却没有改变,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强制(如自学考试),这种哲学是难以使人自觉接受的。而一般人对马克思的理解又主要指此种哲学,因此误解和偏见是难免的。第二种是“论坛哲学”。这种哲学立足于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使哲学反映现时代精神,不断推进哲学理论发展。此种哲学已远远超出原有哲学体系所蕴含的内容,开拓了新的领域,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人的问题、价值问题和主体性问题等。“论坛哲学”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主流,可以说是繁荣的。问题在于这种哲学尚未找到一种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因而其指导现实的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出来,其成果往往是被学者们之间自行消化了。第三种哲学就是“实用哲学”。讲坛哲学走不出课堂,论坛哲学目前又不能产生应有的影响,而人们又不能没有哲学,这样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缺乏一种权威性的哲学观念导引,于是就各依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人生哲学,如曾流行于青年学生中的尼采哲学、萨特哲学、弗洛伊德学说等,总的印象是人们的理想目标被淡化了,实利、实用在客观上导引着人们的生活。

现在的确到了应该客观地冷静地反思我们哲学的时候了,不能躺在马克思身上修修补补过日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懒人哲学,应该立足于时代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问:由您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在哲学体系的建构上也独树一帜,在此能谈谈您的想法吗?

答:我对变革哲学体系的思考由来已久,但具体工作开始于1980年。哲学体系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因此说是一件艰巨的工程。《基础》一书在这方面作了尝试,但这只是开始,我觉得变革哲学体系,其意义不在体系本身,而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按时代精神有一个新的理解,从而为容纳时代内容开拓地盘。因此我并不期望此体系能被人们认可。对我来说,我从变革体系入手,着眼点却在于哲学基本观念的变革,哲学反映并塑造时代精神,在中国改革和人类发展中发挥作用。一种哲学体系往往牵连全局,体现一种思维的逻辑,旧体系许多地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因为违反了它固有的思维的逻辑,甚至可以说是直接与马克思的思维逻辑相悖的,所以即使想要贯彻发扬马克思的思想,旧体系也非改变不可。例如人在哲学中往往就因哲学体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位置。是把人仅仅作为自然的产物,还是同时作为自然的对手,是从自然对人的关系出发,还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出发,这里的观念不同就会使得体系建构不同,进而所体现的哲学实质也就不一样。因此我觉得今天应把哲学的重点放在哲学内容和观念的变革上,体系的变革是服务于哲学观念的变革的。

对于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应该说缺点不少,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观点并没有充分展开,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探索,总之它并不是工作的完成,而应看成是开始。

问:高先生前面提到哲学内容和观念的变革问题,这是否可以说是您思考进一步深化哲学改革的核心点?

答:可以这样说,我近来的研究工作重点就在于怎样适应时代变化而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理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这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要发展哲学理论,就不能不改变那些虽已通行多年、却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本质,又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哲学观念。

问:那么您所谈的哲学观念的变革其基本点是什么?

答:我认为哲学观念变革的基本点就是人的问题,即哲学应改变对人的观念,改变人在哲学中所处的地位。诚然,我们过去的哲学教科书也讲人,但只是把人放在从属于产生它的自然本原上的位置加以了解,人成了受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支配的被动存在,根本不具有主体的性质。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所建立的一系列哲学观念就是:自然第一、客观第一、规律第一。关于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我们有一些论断,但缺乏理论的根据和内容。从根本上说来,人的活动有两方面的根据。从一方面来说,人来自自然,所以有客观世界的根据;但是人作为人,他的活动都是灌注着目的性的活动,又同时具有主体自身的根据。因此,我们讲哲学观念变革,就是要首先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物质自然决定论的观念,而把人作为主体性活动的作用灌注进去。具体说来,在当前我认为首先应改变下述三个基本观念。第一个是我们的哲学观必须有一个变化。按照上面所说,当着人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变为主体,而把自然物变为“为我存在”的客体,这同时也就使世界自身两重化,出现了属人世界和自然世界这一崭新的矛盾关系,只有从这种矛盾关系中去理解世界观的内容,才能正确把握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观点上变革的实质。第二个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与这种世界观的变革相对应,哲学思维方式也必须改变。既然人是属于世界的,世界也是属人的,既然人的活动具有双重根据,人和人的活动的产物(现属人世界)就都具有双重性质。因此我们在思考哲学问题时就不能再仅仅是沿袭“或者是从自然本原出发;或者是从人出发”这样的思维方式,而应当按照实践的本性所表明的在人产生以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是处于相互决定相互建构的关系出发去对待一切哲学问题。质言之,从本原形态的统一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但从发展形态的统一看,我们承认自然世界的属人地位正是为了凭借它去发展属人的世界,这才是哲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三个是关于哲学发展本质的观念也应变化。按传统看法,我们主要把哲学发展理解为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过程,现在我觉得有必要超越这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我们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从两极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去理解哲学的派别,它们是在历史上人们注重于追溯哲学本原的主题下形成的。哲学的主题不是不变的,物质和精神作为本原也是可以转化的。哲学不光是在始初本原的意义上谈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关系上去谈论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不再具有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了,这个对立就是可以超越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就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问:上述您所谈的这三点基本上属于哲学观念变革的几个关结点,这三点又都指向人本身,是否可以说,这种哲学改变了,哲学便更贴近人,贴近人的现实生活了?

答:是这样。以上观念改变了,等于说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哲学意识上升到了新的生活层面。这将有助于我们以新的角度思考具体的哲学问题。例如关于“主观性”问题,从新的哲学视角看,它就不再是一种消极的应被简单否定的东西,相反,而应把它看作正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规定之一,主体活动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理任何问题都要具有一定的主观意图和目的,没有主观想象,怎能在行动之先就已在观念中创造出结果?诚然,主观性具有两重性质,它一方面肯定、表现着客观内容,另一方面又否定、背离了客观性内容。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性质,使它获得一种超越功能,即超越现存主客体关系对未来作出超前反映,形成应然存在的主体意图,因而对实践活动才能起导引作用。可见主观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内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统一原理的内在根据。

问:照此思路,是否可以说,哲学就不仅仅只关涉认识论,而在完全的意义上讲是一个真、善、美的统一问题了?

答:不错。哲学不能只讲真、只讲认识论,而必须以真、善、美的统一及其最高的体现自由为其立论原则,真、善、美三个范畴分别表达了主观性适应客观性的关系,也就是从本质层次上表达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们不是为真求真,而是为善、为美才去求真,如果不把真引申到善,引申到美,即把主观适应客观引申到客观适应主观,则哲学便失去了实践的本真意义。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哲学研究还很不够,很不深入。人道主义原则的提出,其积极意义我认为就是在这方面作了自觉的努力。

问:最后,您能否就中国今后哲学的发展作一点展望?

答:前面我已说过,哲学不能与时代脱离,现在要补充说,时代也不能脱离哲学。以往我们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果老是不统一,哲学走不出课堂书斋,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哲学的内容脱离生活,没有注重人的现实世界,哲学所关心的是作为人的初始本原的离人遥远的世界,这当然不能完全回答人们的现实问题,引起人的兴趣。哲学不关注现实,人们也就不关心哲学。我们过去反思哲学贫困,往往追求哲学以外的因素,这固然有关,但是哲学自身的观念陈旧也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从当代改革的角度看,这正是我们的哲学可以大显身手、发挥作用的时代。哲学不仅要对中国的改革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指导改革实践的思想理论进行反思。我们尝够了经验主义所带来的苦头。呼唤亿万中国人的理性意识,这既是哲学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

(原载《文史哲》1989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