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哲学史  >  中国哲学家  >  正文

简介

        荀子(前316年?-前237年?),名况,受尊称为荀卿,因汉代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赵国人,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楚国兰陵令,到赵国、秦国游说诸侯,宣扬儒学和传授六经,批评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有韩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后世编为《荀子》一书。

        荀子祖述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提倡仁义、礼义和忠信,集先秦礼论之大成,重视以礼修身和礼制教育。他相信性恶论,人与生俱来本无道德,若放纵情欲不加节制,将互相仇恨和斗争;道德价值是后天人为建构的,由圣人创造,以规范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视人的理性和学习能力,认为善行是后天学习而得的,人人都有学习礼义的能力;君子应凭着个人修养,锲而不舍的努力,日积月累养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调尊君,强调君主确立社会秩序与道德教化的作用,彰显儒家的圣王理想与政教合一的观念。荀子主张任用贤能,国君把政务交与大臣处理;国家要控制思想,打击异端邪说,以法律补充礼制以维系社会秩序。自然论方面,荀子倾向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并无意志,不信天人感应和鬼神之说,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荀子受誉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对后世特别是汉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影响颇深,在宋、元、明三朝曾从祀于孔庙;但因其性恶论及曾抨击孟子,自宋代以来也受不少儒者批评,被视为孔门异端,甚至是法家人物。